刘冬瑜女士1987年随先生赴德国,1991年,获得歌德学院德国文学学士学位,1995年底回国。她的先生1984年公派赴德国,1991年,取得德国亚坤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学位,现供职于德国西门子公司。
《出国与就业》记者李春宇对刘女士进行了如下采访:
记者:德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吗?
刘女士:德国比较欢迎中国留学生。课堂上,我们经常看到黑头发的中国人。现在赴德国攻读电子专业是最受欢迎的,毕业后,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德国很容易找到工作。赴德国留学的费用不高,1年大约1万马克(约5万人民币),再交一笔很少的医疗保险费以及学生会会员费就可以了。
记者:那么,德国是否欢迎中国人赴德国工作呢?
刘女士:总体来说,现在德国经济不景气,失业率高,它并不欢迎中国人直接赴德工作,不但要通过语言考试,还要通过专业考试,这些都是不信任的表现。比如,我国的博士要申请德国的博士后工作,不仅要求这个人非常出色,而且他还要对德国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人物或机构十分了解。
记者:我国赴德人员在德国的生活状况如何呢?
刘女士:生活状况与消费观念相联系。像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末的赴德人员多半是公费生,多年来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。目前我先生一个人在德国,只租了一间房,能不买的也尽量不买。而现在赴德的人员多半是自费留学生,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有钱,在消费上大手大脚,刚去一年的学生家里应有尽有了。
记者:留学多年并已在德国工作的人,申请“绿卡”时是否会有很多障碍?
刘女士:说起“绿卡”(即永久居留权),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。前德国总理科尔出任时,对外国人来德居留控制得比较严,只有在德国取得工作签证,并工作8年以上,才可申请拿国籍;或者在德国居留15年,并有一定资格,才可申请。但申请后,能否得到批准并拿到国籍依然是一个疑问。
1998年秋,施罗德上台后,政策逐渐放宽,据说,因为施罗德年轻的第3任太太就是一位美国记者。原来要求居留15年现在改为8年,原来要求工作8年现在改为5年。
而施罗德政策的受益者包括科尔家庭。因为科尔的儿子娶了一位土耳其女孩。
记者:听说德国人比较严肃,与他们在一起生活、工作,是否觉得他们比较排外?
刘女士:相对来说,中国人更好客一些。德国人性格内向,不像美国人、法国人一见面就会哈哈大笑,也不会一见面就很热情,所以进入德国人的生活圈比较困难。但德国人的修养很高,德国保姆也会经常看国际新闻、看报纸。因此,他们对人一般很有礼貌,很尊重他人。而且,一旦你进入了德国人的生活圈,会感到他们很亲切、很友善。